發明專利



  快速連結

         於連續沖壓模具移料的夾爪傳送機構

  具有橡膠壓料板之成形模具

  具備模內料件加熱功能的沖壓模具

  車燈冷卻散熱系統

  Cooling and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for automative lamp

  Bending die having surface microstructures and bending punch thereof

  沖切模具及其沖頭-TW

  沖切模具及其沖頭-CN

  具備模內料件加熱功能的沖壓模具

  物件之虛擬建構方法



  於連續沖壓模具移料的夾爪傳送機構



  下載PDF


【專利公報】
    1.證書號:104132002
    2.公告日:西元2017年04月01日
    3.發明人:林栢村、郭峻志、楊正鈺
    4.範圍:

           一種用於連續沖壓模具移料的夾爪傳送機構,包含前臂、後臂、設置於前、後臂的夾爪 單元、 前後滑動單元及左右滑動單元; 前後臂的臂身平行於第一方向且分別設置於第一位置 的前後側; 夾爪單元的基座分別固定於前臂與後臂、 分別設置於基座上的緩衝單元和固持單 元, 每個基座與對應的緩衝單元之間具有滑動結構和限位裝置, 滑動結構的滑動方向的直立 投影面垂直於第一方向的直立投影面, 限位裝置限定緩衝單元相對於基座的滑動行程上的起 始及終止位置並以一彈性件將緩衝單元定位於滑動行程的起始位置, 每一固持單元具有接觸 各道次成形工件的握爪。

回頂端




  具有橡膠壓料板之成形模具



  下載PDF


【專利公報】
    1.證書號:104119374
    2.公告日:西元2017年01月01日
    3.發明人:林栢村、楊正鈺、劉懷翔、蘇冠宇
    4.範圍:

           一種具有橡膠壓料板之沖壓或液壓成形模具, 其沖壓成形模具係包含一上模、一下模及 具有橡膠墊塊的壓料板; 上模具有上模座及組設於上模座且具有母模造型的上模入子;下模 具有底板、 組設於底板的彈性件與組設於底板的下模沖頭; 其上模與下模之間應用導柱定位 相對位置, 利用上模與下模之間的相對運動, 沖壓成形放置於上、 下模之間的壓料板上的板 件,且成形過程中,橡膠墊塊應用彈性體提供的壓料力量緊密壓持板件。

回頂端




  具備模內料件加熱功能的沖壓模具



  下載PDF


【專利公報】
    1.證書號:I386259
    2.公告日:中華民國102(2013)年02月21日
    3.發明人:林栢村、郭峻志
    4.範圍:

      a.一種具備模內料件加熱功能的沖壓模具,包含:一第一模具結構,包含一第一加熱件、一第一基座部、一熱傳導件、一脫料部與一沖頭,該第一加熱件接觸該第一基座部,該熱傳導件具有位置相對的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該第一端接觸該第一基座部,該第二端接觸該脫料部,該沖頭具有位置相對的一固定端與一沖壓端,該固定端配置在該第一基座部,該沖壓端位於該脫料部,該第一加熱件配置在該第一基座部的一上表面;以及一第二模具結構,位置相對該第一模具結構,該第二模具結構包含一第二加熱件與一第二基座部,該第二加熱件接觸該第二基座部,該第二基座部具有一料件加工區且該料件加工區具有對應該沖壓端的一沖壓口,該第二加熱件配置在該第二基座部的一下表面;其中,該第一基座部更包含一調節螺栓以及一彈簧,該彈簧的一端接觸該調節螺栓,該彈簧的另一端接觸該熱傳導件的該第一端。

      b.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備模內料件加熱功能的沖壓模具,其中該第一基座部更配置一導柱,該第二基座部更包含對應該導柱的一導引口。

      c.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具備模內料件加熱功能的沖壓模具,其中該導柱更包含設置在該脫料部的一第一導柱襯套以及設置在該導引口的一第二導柱襯套。

      d.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述之具備模內料件加熱功能的沖壓模具,其中該熱傳導件為一金屬。

      e.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備模內料件加熱功能的沖壓模具,其中該熱傳導件為一金屬合金。

      f.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備模內料件加熱功能的沖壓模具,其中該第一基座部依序包含一上模座、一上墊板與一固定板,該第一加熱件接觸該上模座,該熱傳導件的該第一端接觸該固定板,該沖頭的該固定端配置在該固定板。

      g.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備模內料件加熱功能的沖壓模具,其中該第二基座部依序包含一下模板、一下墊板與一下模座,該料件加工區位於該下模板,該第二加熱件接觸該下模座。

      h.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備模內料件加熱功能的沖壓模具,其中該第一模具結構與該第二模具結構受一驅動力後呈一閉模狀態或一開模狀態。

      i.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備模內料件加熱功能的沖壓模具,其中該具備模內料件加熱功能的沖壓模具為一剪切模具、一彎邊模具或一引伸模具。

回頂端




  車燈冷卻散熱系統



  下載PDF


【專利公報】
    1.證書號:I414720
    2.公告日:中華民國102(2013)年11月11日
    3.發明人:林栢村、郭峻志
    4.範圍:

      a.一種車燈冷卻散熱系統,係適用於一車體之一引擎系統,該引擎系統包含一引擎裝置、一引擎導管及一引擎過濾裝置,該車燈冷卻散熱系統包括:一車燈座,其包括一光源座、一燈座進氣孔、一燈座出氣孔、一熱傳導件及一燈座散熱空間,該光源座係承載一發光體,該熱傳導件係設置於該燈座散熱空間內並連接該光源座;一空氣過濾裝置,係包括一進氣部、一出氣部、一濾網及一過濾座;一進氣導管,係一端連接該空氣過濾裝置之該出氣部,另一端連接該車燈座之該燈座進氣孔;以及一出氣導管,係一端連接該車燈座之該燈座出氣孔,另一端連接該引擎系統;其中,藉由該引擎裝置的作動使該車體外之冷空氣自該空氣過濾裝置之該進氣部進入該車體,並經由該空氣過濾裝置之該濾網及該過濾座將冷空氣過濾後,將冷空氣經由該進氣導管導入該車燈座之該燈座散熱空間,以將該發光體所產生的熱能導入該車體之該引擎中。

      b.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所述之車燈冷卻散熱系統,其中該光源座設有至少二個電性接腳及其底面設有一金屬導熱體,用以使該金屬導熱體對應設置於該車燈座,使該金屬導熱體與該燈座散熱空間形成接觸。

      c.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車燈冷卻散熱系統,其中該熱傳導件係為數個具複數鰭片的散熱件使冷空氣流經該燈座散熱空間時能將發光體所產生的熱吸收,並將所產生的熱能隨著空氣的流動而流走。

      d.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車燈冷卻散熱系統,其中該出氣導管係為一耐熱材,以利於傳導發光體之熱能。

      e.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車燈冷卻散熱系統,其中該發光體為一發光二極體。

      f.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車燈冷卻散熱系統,其中該引擎導管更設有一連接孔以使該出氣導管中的空氣進入該引擎裝置中。

      g.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車燈冷卻散熱系統,其中該出氣導管係連接該引擎過濾裝置以將吸收該燈座散熱空間中熱能之空氣引流到該引擎裝置中。

回頂端




  Cooling and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for automative lamp



  
下載PDF


【專利公報】
    1.證書號:13/289,413
    2.公告日:Mar. 18, 2014
    3.發明人:Lin; Bor-Tsuen、Kuo; Chun-Chih
    4.範圍:

      a. A cooling and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for an automotive lamp, applicable to an engine system within a car body, wherein the engine system comprises an engine apparatus, an engine conduit, and/or an engine filter housing, the cooling and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for an automotive lamp comprising:
        an automotive lamp base, comprising a light source base, a lamp base air inlet, a lamp base air outlet, a heat conducting element, and a lamp base heat dissipating space, wherein the light source base is used for carrying a lamp, and the heat conducting element is disposed in the lamp base heat dissipating space and is connected to the light source base;
        an air filter housing, comprising an air intake, an air outtake, an air filter, and a filter base;
        an air inlet conduit, having one end connected to the air outtake of the air filter housing, and the other end connected to the lamp base air inlet of the automotive lampbase, and
        an air outlet conduit, having one end connected to the lamp base air outlet of the automotive lamp base, and the other end connected to the engine system, wherein cool air outside the car body enters the car body through actuation of the engine apparatus, and the cool air is introduced into the lamp base heat dissipating space of the automotive lamp base through the air filter housing, so as to conduct heat energy generated by the illuminant into the engine Within the car body.

      b. The cooling and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for an automotive lamp according to claim 1, wherein at least two electricalpins are disposed on the light source base, and a heat conducting element is disposed at a bottom of the light source base, so that the heat conducting element is disposed in the automotive lamp base correspondingly, and the heat conducting element contacts the lamp base heat dissipating space.

      c. The cooling and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for an automotive lamp according to claim 1, wherein the heat conducting element is a plurality of heat dissipating elements having a plurality of fins, so that the cool air absorbs the heat generated by the illuminant when flowing through the lamp base heat dissipating space, and the generated heat energy flows away with the flow of the air.

      d. The cooling and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for an automotive lamp according to claim 1, wherein the air outlet conduit is made of a heat resistant material, so as to conduct the heat energy of the illuminant.

      e. The cooling and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for an automotive lamp according to claim 1, wherein the air intake of the air filter housing allows the cool air to flow in, and the cool air is filtered by the air filter and the filter base and flows out through the air outtake, and flows into the lamp base heat dissipating space of the automotive lamp base through the air inlet conduit.

      f. The cooling and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for an automotive lamp according to claim 1, wherein the illuminant is a light-emitting diode (LED).

      g. The cooling and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for an automotive lamp according to claim 1, wherein a connecting hole is further disposed in the engine conduit, to allow the air in the air outlet conduit to enter into the engine apparatus.

回頂端




  Bending die having surface microstructures and bending punch thereof



  下載PDF


【專利公報】
    1.證書號:9,003,858 B1
    2.公告日:Apr.14,2015
    3.發明人:Lin; Bor-Tsuen、Kuo; Chun-Chih
    4.範圍:

      a. A bending die having surface microstructures, applicable to stamping processing to bend a blank to form a shape, the bending die comprising: a lower die, disposed on a die base, the lower die comprising a die, and the die comprising a forming surface; an upper die, comprising a bending punch, the bending punch stamping a blank placed on the die in a back and forth stroke, and the bending punch comprising a working portion coming into contact with the blank during stamping; and a workpiece placing piece, disposed between the upper die and the lower die, and used to position or press the blank placed on the die; wherein a plurality of microstructures are disposed on the forming surface and/or on the surface of the working portion, wherein the plurality of the microstructures are in the pattern of a plurality of grooves or a plurality of concaves or a combination of a plurality of grooves and a plurality of concaves, wherein the plurality of grooves of the microstructures are arranged intersecting each other or parallel to each other.

      b. The bending die according to claim 1, wherein the microstructures are arranged at intervals.

      c. The bending die according to claim 1, wherein the surfaces of the concave microstructures are approximately circular, elliptic, square or irregular.

      d. The bending die according to claim 1, wherein the cross-sections of the microstructures are approximately square, V-shaped or arc-shaped.

      e. A bending punch, comprising a working portion in contact with a blank, and surfaces around the working por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icrostructures, wherein the plurality of the microstructures are in the pattern of a plurality of grooves or a plurality of concaves or a combination of a plurality of grooves and a plurality of concaves, wherein the plurality of grooves of the microstructures are arranged intersecting each other or parallel to each other.

      f. The bending punch according to claim 5, wherein the microstructures are arranged at intervals.

      g. The bending punch according to claim 5, wherein the surfaces of the concave microstructures are approximately circular, elliptic, square or irregular.

      h. The bending punch according to claim 5, wherein the cross-sections of the microstructures are approximately square, V-shaped or arc-shaped.

回頂端




  沖切模具及其沖頭



  下載PDF


【專利公報】
    1.證書號:I522187
    2.公告日:中華民國105(2016)年02月21日
    3.發明人:林栢村、郭峻志
    4.範圍:

      a.一種沖切模具,包含:一第一模座組件,包含一固定部;一第二模座組件,位置相對於該第一模座組件,該第二模座組件包含一模穴部,該模穴部具有一模穴以及一模穴內壁,該模穴內壁具有多數個第一斜狀溝槽;以及一沖頭,具有一固定端部以及位置相對該固定端部的一沖切端部,該固定端部配置在該固定部,該沖切端部之位置對應該模穴,該沖切端部的一周圍表面包含多數個第二斜狀溝槽。

      b.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所述之沖切模具,其中該第一模座組件更包含一螺栓件以及位置對應該模穴部的一壓料板,該螺栓件的一端配置在該固定部,該螺栓件的另一端配置在該壓料板。

      c.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沖切模具,其中該第一模座組件與該第二模座組件之間更包含一導柱,該第一模座組件更包含對應該導柱的一導柱襯套。

      d.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沖切模具,其中該固定部更包含一沖頭背板、一沖頭固定板以及將該沖頭背板與該沖頭固定板接合的一固定件,該沖頭之該固定端部抵靠在該沖頭背板並定位在該沖頭固定板。

      e.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沖切模具,其中該模穴部由一模塊與一模座所組成。

      f.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沖切模具,其中該些第一斜狀溝槽為間隔排列。

      g.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沖切模具,其中該些第一斜狀溝槽的溝槽型狀為一柱型凹溝、一 V 型凹溝或一弧形凹溝。

      h.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沖切模具,其中該些第二斜狀溝槽為間隔排列。

      i.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沖切模具,其中該些第二斜狀溝槽的長度一致。

      j.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所述之沖切模具,其中該些第二斜狀溝槽的溝槽型狀為一柱型凹溝、一 V 型凹溝或一弧形凹溝。

回頂端




  沖切模具及其沖頭



  下載PDF


【專利公報】
    1.證書號:CN103909138B
    2.公告日:西元2016年03月16日
    3.發明人:林栢村、郭峻志
    4.範圍:

      a.一种冲切模具,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模座元件,其包含一固定部; 一第二模座元件,其位置相对于该第一模座元件,该第二模座元件包含一模穴部,该模穴部具有一模穴以及一模穴内壁,该模穴内壁具有多数个第一斜状沟槽;以及 一冲切冲头,其具有一固定端部以及位置相对该固定端部的一冲切端部,该固定端部配置在该固定部,该冲切端部的位置对应该模穴,该冲切端部的周围表面包含多数个第二斜状沟槽。

      b.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切模具,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模座元件更包含一螺栓件以及位置对应该模穴部的一压料板,该螺栓件的一端配置在该固定部,该螺栓件的另一端配置在该压料板。

      c.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切模具,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模座元件与该第二模座元件之间更包含一导柱,该第一模座元件更包含对应该导柱的一导柱衬套。

      d.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切模具,其特征在于,该固定部更包含一冲头背板、一冲头固定板以及将该冲头背板与该冲头固定板接合的一固定件,该冲切冲头的该固定端部抵靠在该冲头背板并定位在该冲头固定板。

      e.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切模具,其特征在于,该模穴部由一模块与一模座所组成。

      f.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切模具,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斜状沟槽为间隔排列。

      g.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切模具,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斜状沟槽的沟槽形状为一柱形凹沟、一 V形凹沟或一弧形凹沟。

      h.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切模具,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二斜状沟槽为间隔排列。

      i.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切模具,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二斜状沟槽的长度一致。

      j.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切模具,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二斜状沟槽的沟槽形状为一柱形凹沟、一 V形凹沟或一弧形凹沟。

回頂端




  實體模型自動設計架構及方法



  下載PDF


【專利公報】
    1.證書號::I330771
    2.公告日:中華民國99(2010)年09月21日
    3.發明人:林栢村、許仕欣
    4.範圍:

      a.一種實體模型自動設計架構,其主要係包含人機介面、推論引擎、設計知識庫、設計資料庫及電腦輔助設計軟體;其中:該人機介面,其包含輸入資料,及輸出設計最後結果;該推論引擎,其係依據設計輸入資訊,完成模具主要零件實體結構設計;該設計知識庫,其包含程序知識及經驗知識,程序知識係指模具設計流程中各個分件設計順序,以及各個分件建模順序,經驗知識係指決定分件種類及其數量、位置與大小之設計準則;該設計資料庫,其包含分件設計規範及沖床規格;該電腦輔助設計軟體,其係利用CATIA V5 軟體內建的模組來完成開發。

      b.一種實體模型自動設計方法,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人機介面輸入字母與數字及圖形兩部份資料;該輸入字母與數字介面係選擇包括有沖床、導引、吊鉤和停止塊的種類,圖形介面係包括有更換型面、素材尺寸線和成品分割線圖形資料;推論引擎細分為推論協調器、分件選擇器、形狀計算器及模型建構器四個單元,由於實體模型的變數是利用系統自動推算而非使用者以交談方式選定,該實體模型亦係由 3D CAD自動執行建模,當推論引擎建模過程有錯誤發生,系統會向使用者提出錯誤指令及狀況;設計知識庫中模具結構有系統的分類出零件及其分件,在了解分件間之相互關係,合理排列出各個分件設計順序,至於,各種分件之詳細建模過程所需要的幾何操作及注意事項,則分別紀錄,此外,各種分件亦各別匯整決定其種類、數量、位置及大小的設計準則;設計資料庫,其分件設計規範係指各種分件之形狀尺寸範圍,而沖床規格係指模具設計涉及沖床之工作行程、床台工作面積、T 型槽位置與尺寸及緩衝銷孔位置與尺寸。

      c.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實體模型自動設計方法,其中,該推論引擎之推論協調器,其係協調各個單元,從人機介面之輸入起始條件,依據沖壓模具之設計流程,逐一設計各個分件,在設計每個分件時,分件的種類係由輸入強制選用或分件選擇器選定,並由分件選擇器決定其數量、位置及大小,再由形狀計算器獲得該分件形狀尺寸,並觸動模型建構器建構該分件之實體模型。

      d.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實體模型自動設計方法,其中,該推論引擎之分件選擇器,其係提供分件的種類、數量、位置及大小資訊,當系統決定設計的分件,依據起始條件及設計準則所轉換成之限制條件及設計公式,選擇該分件的種類、數量、位置及大小。

      e.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實體模型自動設計方法,其中,該推論引擎之形狀計算器,其係提供分件的形狀變數,當系統決定設計分件的種類及大小,該形狀計算器依據上述資訊,依據設計規範,計算出該分件形狀尺寸。

      f.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實體模型自動設計方法,其中,該推論引擎之模型建構器,其執行模具分件之 3D 實體建模過程,依據選定之分件種類,數量,位置及尺寸,結合各個分件建模過程的幾何操作,建構出分件之實體模型。

      g.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實體模型自動設計方法,其中,該方法係利用 CATIA V5 軟體內建的模組來完成開發,其 Part Design 模組具備控制及執行 3D 實體零件設計,故用以建構該推論引擎之推論協調器,Knowledge Advisor模組允許鑲嵌連接實體零件設計之知識,以提昇設計效益;推論引擎之分件選擇器使用 CATIA V5 軟體內建的模組之Formula Editor 和 Rule Editor,而推論引擎之形狀計算器運用 CATIA V5 軟體內建的模組之 Design Table,Automation & Scripting 提供連接 CAD 軟體之自行開發客製化環境,該推論引擎之模型建構器使用 CATIA V5 軟體內建的模組之 VBA 開發實體建模程式。

      h.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實體模型自動設計方法,其中,該設計知識庫中,各種分件的設計準則,係以標示設計參數之 3D 圖,加上條列之文字及公式呈現,並以電子書型式儲存,以便新手進行教育訓練、模具資訊查詢與程式撰寫、修改、除錯。

回頂端




  物件之虛擬建構方法



  下載PDF


【專利公報】
    1.證書號:I314696
    2.公告日:西元2009年09月11日
    3.發明人:林栢村、郭峻志
    4.範圍:

      a.一種物件之虛擬建構方法,係以物件所具備的某一設定特徵為基,進行物件的虛擬建構並實現物件設計,該物件所具備的某一設定特徵可為設定的某一機能,並以該機能為基,透過堆疊該機能特徵的方式來實現物件設計;亦即將引伸物件結構透過設定機能分析、機能拆解及幾何分析過程,取得物件所有的機能特徵及其控制變數,做為堆疊設計的基本單元;於堆疊設計中包含物件設計知識庫、機能特徵知識庫、機能特徵模組及操作介面,利用商用電腦輔助設計軟體及應用程式介面結合程式語言,將其實現於電腦視窗的系統平台,來達到物件以機能特徵為基之虛擬建構堆疊設計。

      b.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物件之虛擬建構方法,其中該堆疊設計方式係以取得物件所有的機能特徵及其控制變數,做為堆疊設計的基本單元由下而上堆疊設計。

      c.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物件之虛擬建構方法,其中該物件結構所透過的機能分析係利用機能樹分析手法,將設計物件展開成任務機能以及支援機能與延伸機能等次機能,接著,推演設計物件全部的設計選項。

      d.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物件之虛擬建構方法,其中該物件結構所透過的機能拆解係將設計物件拆解並區分為四個層級,依次為設計單元、次設計單元、機能零件以及機能特徵。

      e.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物件之虛擬建構方法,其中該物件結構所透過的幾何分析係針對機能特徵在電腦輔助設計系統樹狀結構之幾何分類、分析對象名稱、幾何關連性,分析其幾何分類、分析對象名稱、幾何關聯性的重點為找出主要的控制變數及建立各元素間之關聯性。

      f.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物件之虛擬建構方法,其中該堆疊設計方法的系統係可透過商用電腦輔助設計軟體CATIA及其應用程式介面(API)結合程式語言VB6,將其實現於電腦視窗的系統平台,來開發以機能為基之堆疊設計系統。

      g.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物件之虛擬建構方法,其中該堆疊設計中所包含的設計知識庫係將設計資料經過系統化的整理,並轉換成電腦能處理的格式的設計知識庫。

      h.依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物件之虛擬建構方法,其中該設計資料的轉換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將物件的設計規範中之尺寸參數轉換為設計表,第二部份將物件的設計準則轉換為規則、公式和檢驗條件,以便在機能特徵設計時,限定尺寸範圍、計算設置數量及設置位置,並確認是否滿足設計準則。

      i.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物件之虛擬建構方法,其中該機能特徵知識庫是將機能推演之機能特徵,再依據其功能特性分類,並將其結果系統化地整理成機能特徵類別清單,來分類大量的機能特徵;完成分類動作之後,分別將每一機能特徵之設計知識,包括設計表、設計規則、設計公式和檢驗條件,依其實體模型之尺寸、數量、位置和主要控制變數輸入該模型建置的機能特徵模組之中,作為後續實體模型設計之基礎;至此,以機能特徵為基彙整成一個設計知識庫的形式,供後續系統進行設計時可依其需求來快速選用及設計機能特徵。

      j.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物件之虛擬建構方法,其中該機能特徵模組的建置,主要是將機能特徵資料庫和經過轉換之物件結構設計知識庫,整合到各個機能特徵模組之中;每個模組包含模型建置、設計表連結、規則和公式的建立及檢驗執行結果。

      k.依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物件之虛擬建構方法,其中該模型建置分為初始資訊建立、2D草圖建置與3D特徵建立,透過這三個模組即可建立機能特徵之幾何外型。

      l.依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物件之虛擬建構方法,其中該設計規則、公式與檢驗條件可以建立在模型建置模組的子模組中,作為模型之參數數値的判定邏輯,以確保模型設計的正確性。

      m.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物件之虛擬建構方法,其中該操作介面之設計分為機能特徵資料庫之下拉式類別清單、多重頁籤之機能特徵子選單、主要控制變數調整器和狀態列。

      n.一種物件之虛擬建構方法,係以物件所具備的某一設定特徵為基,進行物件的虛擬建構並實現物件設計,該物件所具備的某一設定特徵可為設定的某一機能,並以該機能為基,透過堆疊該機能特徵的方式來實現物件設計;其中該堆疊設計方法的系統包含設計知識庫、機能特徵知識庫、機能特徵模組及操作介面,藉透過商用電腦輔助設計軟體及其應用程式介面結合程式語言來開發,將其實現於電腦視窗的系統平台,以達機能特徵為基之堆疊設計系統。

      o.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物件之虛擬建構方法,其中該堆疊設計方法的系統係可透過商用電腦輔助設計軟體CATIA及其應用程式介面(API)結合程式語言VB6,將其實現於電腦視窗的系統平台,來開發以機能為基之堆疊設計系統。

      p.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物件之虛擬建構方法,其中該堆疊設計方法的系統所包含的設計知識庫係將設計資料經過系統化的整理,並轉換成電腦能處理的格式的設計知識庫。

      q.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物件之虛擬建構方法,其中該設計資料的轉換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將物件的設計規範中之尺寸參數轉換為設計表,第二部份將物件的設計準則轉換為規則、公式和檢驗條件,以便在機能特徵設計時,限定尺寸範圍、計算設置數量及設置位置,並確認是否滿足設計準則。

      r.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物件之虛擬建構方法,其中該機能特徵知識庫是將機能推演之機能特徵,再依據其功能特性分類,並將其結果系統化地整理成機能特徵類別清單,來分類大量的機能特徵;完成分類動作之後,分別將每一機能特徵之設計知識,包括設計表、設計規則、設計公式和檢驗條件,依其實體模型之尺寸、位置和主要控制變數輸入該模型建置的模組之中,作為後續實體模型設計之基礎;至此,以機能特徵為基彙整成一個設計知識庫的形式,供後續系統進行設計時可依其需求來快速選用及設計機能特徵。

      s.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物件之虛擬建構方法,其中該機能特徵模組的建置,主要是將機能特徵資料庫和經過轉換之物件結構設計知識庫,整合到各個機能特徵模組之中;每個模組包含模型建置、設計表連結、規則和公式的建立及檢驗執行結果。

      u.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物件之虛擬建構方法,其中該模型建置分為初始資訊建立、2D草圖建置與3D特徵建立,透過這三個模組即可建立機能特徵之幾何外型。

      v.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物件之虛擬建構方法,其中該設計規則、公式與檢驗條件可以建立在模型建置模組的子模組中,作為模型之參數數値的判定邏輯,以確保模型設計的正確性。

      w.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物件之虛擬建構方法,其中該操作介面之設計分為機能特徵資料庫之下拉式類別清單、多重頁籤之機能特徵子選單、主要控制變數調整器和狀態列。

回頂端